去年的今天,我和妻子登上了飞往墨尔本的班机。
这是一趟特殊的旅行。我们带着几十公斤的行李,跨越半个地球,来到这个我们从未到过的城市,只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。心中既有很多期待,也有些许忐忑不安。正如一年前《远方,远方》中写到的,我们清楚地了解我们去的地方就是理想中的城市,但初次来到一个和以前非常不同的环境,仍然有许多未知数和挑战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一年我和妻子经历了很多,也逐步融入了澳洲的社会。租房子、找工作、买车,一次次我们都有惊无险,顺利完成。而在最近几个月我们又在墨尔本迈出了关键一步,买下了一座house,在一周年之际正式在这个城市里扎根。这件之前在香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,竟然在澳洲顺利完成了。
去年年底,我们在双方工作都稳定后,开始商量买房事宜。
首先是房型。澳洲有四种类型的房子。Apartment多在市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,虽然上下班方便,但仍然感觉比较吵闹。Townhouse为联排别墅,有一定花园,但与其他房子连在一起,之后搞装修或重建都不方便。Villa虽为独栋,但与其他住户一起分享公共区域,需要分担保险费用,停车也有一些限制。最终我们选择了House,即独栋别墅,因为能拥有整块土地,升值潜力大,装修重建都很方便。
接下来是区域。墨尔本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,拥有各种文化宗教背景。而人们大多会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住在一起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化聚集区。下图就是人们根据2011年人口数据画出的墨尔本移民文化分区。
可以看到,墨尔本按文化背景大致分为五大区域。白色为英国区,主要移民来自英国和新西兰,分布在从市中心延伸出去的东南沿海、东北丘陵地带和西南沿岸近郊。黄色为大中华文化区,主要移民来自中港台,分布在市中心及东部与东南平原地区。红色为越南文化区,主要移民来自越南、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,分布在西部工业园区。橙色为印度文化区,主要移民来自印度、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,分布在市中心周围近郊和西南沿海平原。绿色为意大利文化区,主要移民来自意大利、希腊等南欧国家,分布在北部平原及丘陵地区。
在这些文化区里,华人文化区本来是最接近我们的文化背景的,但不知道那些中国大妈哪来的那么多钱。她们沿着Eastlink一路向东杀去,将整个东区和东南区的房价炒到不可思议的高度。华人区的“宇宙中心”博士山(Box Hill)的房价在近十年以年平均速度10%的速度疯狂增长,所以整个华人区的房子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算。另外,Eastlink进城高速每天早上堵得水泄不通,我们不想每天在交通上无谓地花上许多时间,所以我们并没有选择华人区。
通过对交通、购物、医疗、教育、自然环境、犯罪率和居民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,我们最终选择了一个东北的英国文化区。这个区的居民大多很早就定居于此,因此中老年人比较多,地大房子宽敞,非常安静祥和,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生活环境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找房、看房,我们终于锁定了现在这座House,又经过两个月的律师过户手续,一切顺利,我们拿到了钥匙,成为了土地和房子的主人。
这是一座建于小山坡上的房子,土地面积将近800平米,周围绿树环绕,鸟语花香。房子的前主人是一个老奶奶,丈夫几年前去世。我们估计她这次卖房是想去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养老吧。我们邻居是一个澳洲老头,看样子有70岁以上,但精神挺好。他见过我们之后就继续回到他的院子里修栅栏去了。周围路上有时会有一两个老奶奶推着助步车散步,有时会看到一家人牵着狗出门遛弯,有时候会看到年轻人戴着耳机踩着滑板匆匆飘过。每到周末,这个区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火车站旁边的小广场,喝杯咖啡,晒晒太阳,陪陪孩子,遛遛狗,分享身边的趣事。
老奶奶种了许多树。这些树和院子里那几棵本地的大树,给这块土地平添了许多装饰。太阳透过大树那细小的叶子照进起居室,很暖和。院子里时不时会有一些鸟儿落下歇息。我们刚来的时候,这里的鸟对我们的车子非常好奇,一下围着反光镜不停地转悠,一下又飞到车顶上休息。地上的草因缺水而发黄,但秋冬一来便又披上绿装。湛蓝的天空中流淌着白云,诉说着流逝的时光。
首次来新房时,发现信箱里躺着一封厚厚的信,打开一看,原来是当地的区议会寄来的迎新礼包。礼包里除了各式各样介绍市政服务和实用信息的手册外,还有一本日历,以附近地区的景色为背景,非常精美。画面中夕阳西下,绿色的树海之中点缀着红色的房顶,远处则是CBD的天际线和一望无际的大海。
不知今后几十年这里将会怎样,而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变化。不管怎样,崭新的生活终于开始了。
最后附上几张房子周围的图片。
唯一的感觉就是天很蓝,很蓝,很蓝。。。
自己的地皮,自家的院子,一草一木看起来都是那么亲切
是的,感触很深。经常有鸟儿来玩耍。